博士论文--看到徐老师写的不错,遂拿来收藏

今天在科学网看到了徐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关于博士论文的问题,里面的讲到的几个问题确实是当下的整体的大现象,如何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
徐老师到是后面的一声叹息,让人感到不是滋味的无奈。 眼下的创新的难点在于多方面,我觉得本身的活多的在于部分的研究要么太脱离实际,
要么突击战,申请的项目结题,完了。没有形成一定的深度,所以最终的结果的是导师的水平保持原来,博士的水平没见高涨,
一个导师如果不能培养出比他杰出的学生,确实不是让人很敬佩。如果有导师能对自己的学生说,你已经在学术水平上超过我了,
我相信这是导师的自己的骄傲,也是学生的自豪。(想到了冯卡门对钱学森说过的话)我们国家的科研还是任重而道远,看看美国人的整天的忧患意识,
老怕别人超过自己,所以在不停的赶步,丝毫不敢停下来,而我们作为落后的一方,又怎能懈怠呢?说实话,没有懈怠的资本,如果说哪方面强了
那也是片刻而已,世界的竞争如此激励,决不能沾沾自喜呀。博士作为国家科研的主力军,确实承担着国家兴的责任,虽然是要毕业为先,
但还是希望能真正的做出写有价值的东西来,造福人类,光耀科学。如果如此心不甘情不愿,何必要费力的读个博士呢,混文凭??那确实痛苦些,
还是不要的好。踏踏实实做个工程师也是很好呀!

不废话了,现把文章拿来,与大家一块分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博士论文:老生常谈的问题
又到了学生们送审(博士学位)论文,赶着毕业,教授们忙于评审论文的季节。
记得去年,所里的研究生部抽查了一部分已经被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博士论文,外送盲审。返回的外部专家意见所指出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条:
一是缺乏创新(或者说创新性不够),二是缺乏理论分析,三是写作不规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士论文的水平与质量透视着一个学术(科研或教育)单位的学术水平、学术风气、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
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水平,乃至未来研究队伍的潜力与素质。当今世界,至少有相当一部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是由攻读博士的学生们在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
问题一:缺乏创新。创新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没有创新,也就谈不上工作的意义。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固然复杂,但从智力的层面上来说,
既取决于导师,也取决于学生。导师如若没有长期的专业积累和高屋建瓴的洞察力(vision),不能将学生引领到学科的前沿地域,提出最为重要、关键的问题,
即便是学生再聪明,再努力,也只能是玩一些低层面上的小把戏,谈不上高层次(高端)的创新。这就如同低水平的教练,培养不出世界冠军一样。另一方面,
如果学生自身的基础条件差(不是那块料),教练即便是肝脑涂地,呕心沥血,也无能为力。正如毛主席所说,鸡蛋可以孵出小鸡,而即便是再好的条件下,
石头也孵不出小鸡来。创新固然艰难,但我们必须去追求。唯有追求,才有可能产生卓越,才能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活得更有尊严”。可悲可怕的是没有追求。
更可怕的是压根就没有创新,却自吹自擂,夜郎自大,堂而皇之地巧取名利。

问题二:缺乏理论分析。长期以来,重实际、轻理论的观念与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搞理论,搞基础的人陷于经费困难的尴尬局面。
有些人借一些低水平“理论”(既无理论根基又缺乏实验佐证)的无用来大批“理论”无价值,大肆否定理论研究的意义。
导致为理论研究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认可,学生们畏惧理论,不愿意去钻研、弄懂、学习理论,见到公式就躲。连他人提出的理论都看不懂,
就更谈不上理论层面的创新了。长此以往,使得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和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愈来愈匮乏,大量实验上的数据缺乏认真的分析、整理,
缺乏在理论层面的归纳、总结。满足于在低端学术期刊上匆匆发表。所谓的论文,不过是测量数据或者观察结果堆砌而成的“报告”而已。
真正的“Science”愈来愈成为我们的软肋。所以,学生们的(学位)论文缺乏理论分析也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三:写作不规范。按道理来说,这一条原本就不应该发生。没有创新、没有理论分析这些“内容”上的东西,只要尽力了,也就罢了,
至少在“形式”上也得说得过去。因此,这一条是最不应该得到宽恕和原谅的。导致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条:一是学生(甚至也可能包括其导师在内)
缺乏规范的科学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二是对论文写作根本就没有以认真态度来对待。有的学生对学位论文写作的艰难严重估计不足,为了搭上毕业的末班车,
粗制滥造;有的导师不负责任(或者是没那个水平),敷衍了事,对学生的论文既不修改,也不提要求,听之任之。使学生们失去了难得的最后一次专业训练的机会。
博士论文写成这个样儿,还谈什么培养人才?一个连学位论文都不认真对待,错误百出的人(作者),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担当重任,令人信赖吗?

问题找到了,也可谓是老生常谈,成了“和尚头顶的虱子——明摆着”。但似乎却没有一处改进医治的良方(一剂“猛药”)。只能是面对其周而复始,一声叹息而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0169